第六届南农猪业大会暨2022钟山猪业展览会在南京举行-皇冠电脑版网址

  • 商洛在线
  • 2022-07-20 09:40:51
  • 来源:中国江苏网

7月12—14日,“第六届南农猪业大会暨2022钟山猪业展览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由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策划的全国生猪体系首席钟山论坛同步进行。针对当前养猪业面临的智慧养猪、区域联合育种、猪周期等热点话题,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生猪产业首席专家、头部企业代表等建言献策,共谋养猪业健康高效发展。

2021年江苏畜牧业产值达1200多亿元,其中养猪业占40%左右,产值达480多亿元。江苏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生猪养殖大省,未来,我们该如何养猪?

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中国养猪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上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养殖业正在从传统养殖模式走向智能化养殖模式,智能化数字化是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部分中小型猪场不敢养猪,原因之一是担心疫病,怕生物安全做不好。”会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养殖岗位专家单虎教授表示,团队打造的智能化养猪全屋体系整场方案,将猪场的生产区、生活办公区、洗消区、仓库区等“一网打尽”,通过智慧化手段防控疫病。“智能化并不等于昂贵,关键是简洁实用,我们在山东的一个小型猪场,智能化装备不到2万元。在这里,每头猪是否打过疫苗在手机app一目了然;每个区都有人脸识别,各区人员不会乱走带来生物安全隐患。”

会上,江苏生猪体系智能控制岗岗位专家、江苏智慧牧业装备创新中心主任沈明霞带来的智慧化方案引发大家关注。她介绍,猪场中最重要但也最难管理的环节就是母猪分娩。为解决这个难题,中心团队通过对猪生长各个环节的研究,从母猪的分娩到小猪断奶,均可通过产房分娩舍的智能管控系统精确采集猪的行为信息,再经人工智能分析,实时调整猪舍状态。

沈明霞告诉记者,很多母猪是半夜分娩,人工不停巡视非常辛苦。这个系统通过采集分析母猪姿态转换频率、饮食饮水变化以及叫声等多种信息,可以提前4—6小时进行分娩预警,让饲养员早做准备。另外,母猪产仔后,面对母猪怕热小猪怕冷的尴尬局面,智能猪舍通过负压调控湿帘加风机,调控整体环境的同时对小猪局部保温。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江苏的5个大型猪场投入使用。

虽然已有不少探索,但是业内专家认为,生猪养殖产业的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我了解,在安徽,养殖业方面的智能装备企业至少有20家,系统平台企业有8—10家。”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殷宗俊教授表示,现在智能化畜牧业刚刚兴起,但最大难题是不同企业的装备、系统不兼容,一个养殖场的装备、系统等来自七八家企业,但彼此端口不通,要实现智能化管理、数字资产的串联非常难,这不仅让猪场的数字资产难以摸清,也不利于政府获取养猪信息。

会上,不少专家提出,当下很多智能装备研发时对猪本身研究不深,都是用工厂化手段来解决猪场的问题,实际效果不佳。实际上,智慧化首先是学习,就是要把人类对这个领域的认知,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让计算机模仿,才能做出实用的智能化装备。

合力打造高质量的“猪芯片”

在养猪从业者的眼中,种猪育种堪称“猪芯片”。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猪芯片”?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说,近10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进行品种交流,这是国际惯常做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瘦肉型种猪以来,我国实施了本土化选育,保障了近90%的生猪种源供给。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但是,规范的系统选育比国外晚了近50年,饲料转化率等与发达国家有10%至30%的差距。可见,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种业加快追赶,完全不引种也可以,但会影响效率。

良种是提高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平华介绍,我国培育的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商品用本土化瘦肉型种猪很少,种猪曾经一度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中。幸运的是,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猪种资源,并且很多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强,对周围环境高度适应等特点,比如江苏太湖流域的二花脸猪、梅山猪等都具有产仔数高、耐粗饲、肉质好等优秀的种质资源特性,是我国本土化良种培育的基石。

李平华认为,当下需要根据国情,制定瘦肉型猪种的本土化选育目标,围绕育种目标,一方面持续踏实准确地做好种猪的性能测定,数据记录分析;另一方面积极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育种企业合作,通过转化高校基因组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新技术,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展;此外,可以通过区域联合育种,将多个育种企业组织在一起联合育种,通过精液交流,加快优质公猪基因传递,实现群体性能提升。

“大家对育种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育种工作就是培育新的品种,其实纯种选育才是育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一代一代的性能更优。”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勤谈道,当前所说的“猪芯片”,指的也是纯种种猪的选育工作。

育种为什么这么难?张勤举了个例子。比如,长白猪的体型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1902年的时候与野猪很像,到上世纪50年代就是明显的脂肪型体型猪,现在的长白猪已是瘦肉型猪了,而这种变化只能通过不断地选择、通过育种来实现。100多年来,通过育种,长白猪的日增重提高了200%,产仔数增加了50%,料重比降低了40%,背膘脂肪下降了25%,但是如果单看每一年变化很小,这也是育种工作的一个特点,非常具有累积性。育种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影响动物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决定的,而遗传的因素占40%以上。

防止猪价大起大落

生猪,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养殖户。由2019年全国生猪产能一度严重滑坡、猪价大幅上涨,到2021年6月全国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再到随后猪肉市场出现阶段性过剩、价格快速回落,及至今年4、5月份过剩才有所缓解,三年多来的市场起伏,足见将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从根本上熨平猪周期波动问题,依旧任重道远。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袁日进在会上介绍,江苏把稳种猪作为定海神针、稳大县作为基本盘、稳规模作为压舱石,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猪场数量两条底线,使得生猪不能成为“飞猪”,紧盯能繁母猪存栏和规模猪场保有量目标,强化政策扶持,强化产能稳固,强化监测预警,切实稳定生猪生产,防止大起大落。

如何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肉价不再坐“过山车”?江苏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瑞华教授认为,养殖企业要适度规模、优化环境、改善流程、保障健康、提高效率,实现相对稳产稳供。此外,屠宰企业要未雨绸缪,与养殖企业缔结联盟,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建立一定的缓冲机制。

当前,在生猪产能调控、猪肉收储提升、消费回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生猪价格连续上涨,市场普遍认为生猪养殖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会议期间,记者发现,不少养猪“老手”们在不断提醒:不要盲目扩张,要注意适度规模。

“企业不要盲目扩张,要注意企业规模与管控能力的匹配,如果匹配不了,则非常危险。”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邦辉反思,盲目的激进扩张,让天邦在2021年亏了40多亿元。当规模迅速扩张后,如果没有合格的生产队伍与之相匹配,加上疫病管控不力、生产效能低,导致生产成本远高于正常水平,那么只会养得越多,亏得越多。

交了“学费”后,张邦辉认为,卓越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生猪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高栏位效率”至关重要。所谓栏位效率,就是一个母猪的栏位一年能提供多少头断奶仔猪,一个育肥猪的栏位一年能提供多少头肥猪,这简单的栏位效率,却对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精细管理都提出了卓越成本控制的高水平要求,也是我国走向养猪强国的瓶颈所在。

“不少企业目前面临‘四高’,即产能目标高,人员成本高,生产成本高,资产负债高。”傲农集团养猪产业生产总部总裁吴俊表示,很多企业实际上还在低水平发展,回看这几年快速发展的不少猪场,很多配套不足,生产效率不高,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其实不多。农业讲究合理规模和精细化管理,养猪企业自身管控能力非常重要,而这需要长期积累。他提醒,“要冷静面对近期的涨价,大部分大型猪企还处在亏损状态,头部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长期看,养猪不可能暴利,要有只分一杯羹的心态。”(记者 许海燕 实习生 漆致远)

标签:



推荐more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