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西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皇冠电脑版网址

  • 商洛在线
  • 2021-10-12 10:21:00
  • 来源:山西日报

年来,我省坚决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持续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治理,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推动生物多样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掀起高潮

9月27日从省生态环境厅传来消息,今年我省阳城县、安泽县、顺县3个县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沁水县、蒲县2个县申报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已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并进入公示期,示范创建数量为历年新高,获得荣誉的5个县将在《生物多样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接受授牌表彰。

年来,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十三五”全省累计营造林2307.35万亩,2020年营造林408.1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根据2019年省级森林资源年度清查,全省森林面积5450.93万亩,森林覆盖率23.18%,历史超过全国均水(23.04%)。到2020年底,全省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78万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7.9%。以“半城绿树半城楼”为努力方向,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个,城郊森林公园61座,国家森林乡村25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2个。

9月28日,芮城县南磑镇山底村村民石勇告诉记者,20多年前,当地还是一座荒山秃岭,现在这里郁郁葱葱,满目绿色。巨大转变的背后是一位老人的心血,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文毓退休后回到家乡,整治荒山,绿化荒山83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60余万株。今年7月,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高文毓被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涌现出许多像高文毓一样的感人故事。

绿水青山不是一日之功,右玉县作为我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的造林治沙,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0.3%,增长到如今的56%。从一个苍凉的风沙口,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国闻名的塞上绿洲。现在,右玉的绿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2017年,右玉成立我省首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2020年,右玉全年接待游客达到4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43亿元,生动践行了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在右玉精神鼓舞下,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掀起新高潮。右玉县、沁源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右玉县、沁源县、芮城县、沁水县、蒲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未来,更多的生态绿洲将在三晋大地不断涌现,为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福祉。

生物多样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成效

“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首次观测到4只华北豹同框活动的画面。4只华北豹依次悠闲地从镜头前走过,很多网友被华北豹‘组团散步’的萌态所吸引。”在日前举行的生物多样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华北豹是我国独有的金钱豹亚种,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可起到调节种群数量、稳定生态系统、维护生态衡的特殊作用。它的存在标志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生物多样的高度丰富。如果没有华北豹的存在,一些草食动物没有顶级捕食者的调控,就可能造成环境超载。

年来,我省坚持绿色发展,生物多样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1.2%,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272个,9个国有林局125个国有林场,46个自然保护区,83个森林公园,63个湿地公园。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功能显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

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紫椴、野大豆),中国特有属植物17科22属22种。现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54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10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褐马鸡、黑鹳、华北豹、原麝为山西四大旗舰物种。85%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作为华北豹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核心省份,我省已建成华北豹栖息地研究院士工作站,布设红外相机2500多台,自2020年起,实施了华北豹调查监测、栖息地保护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示范工程项目。

我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在全国排20位、面积排15位,在中部六省中数量排第4位,面积排第3位。现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和已建成国有林局、国有林场,涵盖了所有山西省分布的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月30日,太原市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正式开园的第一天,就吸引了许多周围的市民来此“打卡”。“我们从北大街过来的,听说咱们太原的湿地公园开园了,我们来先睹为快。”市民李庆莲对这座新落成的湿地公园连连赞叹,“这里有山有水有亭,空气特别清新,看着太原变得越来越美,我们感到特别高兴。”

汾河四期工程范围位于太原尖草坪区,北起上兰汾河漫水桥,南至柴村桥北500米,长约10公里,结合生态修复及配套工程建设,打造出山环水抱、景致协调、延续文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长廊,与已经建成的汾河一、二、三期一起,实现了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综合治理的总目标。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汾河景区总面积现在达到了20方公里,蓄水量达到了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太原市安置了一个中型水库,这个水库对太原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监测,目前这个区域的湿度要比其他区域提高10%到20%,温度要降低3℃到4℃。

汾河是我省的母亲河,汾河太原段从过去的臭水沟变为今天的城市美景新地标,历经了20多个年头,也见证了我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所做的努力。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使汾河水质逐渐清澈,重现碧波荡漾的大好风光,成为市民的公共客厅。早晨锻炼、晚上散步的人越来越多,鸟类也越来越多,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观。

生物多样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始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生物多样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夯实了转型发展的绿色底色。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生物多样保护,全面提升生物多样保护与监管能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记者程国媛)


网站地图